福铝门窗有限公司

财经新闻 阅读 136 2024-12-10 17:34:52

文章目录:

1、从秘鲁特大型铜矿到几内亚铝土矿,中国矿企如何扎根海外2、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通告——2024年第39期3、决战云岭山水间——云南“战贫”影像志

从秘鲁特大型铜矿到几内亚铝土矿,中国矿企如何扎根海外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秘鲁的安第斯山脉孕育了丰富的矿业资源,从西北到东南,遍布大小矿山。其中的特罗莫克更是一个千万吨级特大铜矿项目。

面对我国大宗金属国内供应能力不足、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状况,央企中铝集团2007年出击国际资本市场,100%收购秘鲁特罗莫克千万吨级特大型铜矿项目,拉开了海外发展的序幕。

不过在此开采绝非易事,特罗莫克铜矿海拔到达4500米。而经历过被殖民历史和资源掠夺的秘鲁人对矿业开发有着一种深深的忧虑,尤其是生活在安第斯山区的原住居民更为敏感。

如何处理好开采和当地社区的关系,对中国的有色金属龙头中铝集团来说是一大挑战。

近日,中铝集团海外相关项目负责人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总结道,只有落地生根,真正把自己、把企业融入到当地,才能让事业稳稳地扎根海外。

秘鲁矿业项目团队不断熟悉国际矿业开发的规律和模式,不断了解当地政治、历史、法律和文化,不断加强同当地政府部门的联系和互动,合理配置了收购后管理团队的组建与资产的整合,在摸爬滚打中探索海外项目建设的最优路径。

考虑到语言、习俗等因素,同时为加强与外方政府、社区等机构的沟通效果,中铝的秘鲁矿业项目团队建立了一支中秘融合的高效、专业的管理团队。目前秘鲁矿业共有员工1500余名,其中中方员工仅有20人,公司通过国际化的授权管理体系和适应本土员工的企业文化,将国际化管理与国内总部管控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国内总部及现场管理团队的能力与作用。

前述负责人透露,中铝以“善待资源、善待资源所在国、善待矿区居民”为宗旨,深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与秘鲁各级政府、当地社区、相关机构建立良好关系。在特罗莫克铜矿建设中,每月坚持与社区召开圆桌会议,听取社区诉求,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医疗、教育和培训等服务,积极参与社区公益,全方位支持社区发展,确保了周边社区的和谐稳定。通过逐步探索和实践,开拓出了积极履行国际公民责任的“中铝模式”,为海外矿业开发树立了样板。

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秘鲁矿业专门设置环境管理部门,负责对空气质量、水土流失、污水排放、废气废物、噪音振动、粉尘颗粒、边坡及尾矿坝等进行监测与评估;严格遵守当地政府环保评估要求,及时获取各类环保许可并保持有效。

同时,公司履行对矿山及其周围约16公里区域内的植物和动物进行保护的承诺,在特罗莫克矿山直接影响区域,设立约800公顷的生态保护区,并在该区域内安装隐藏摄像头,进行持续检测,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通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在该区域检测并登记到安第斯山虎猫及白腹抖尾地雀等多种秘鲁国家及国际保护动物。

中铝秘鲁矿业项目团队面对突发环境及社区事件,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社区和媒体沟通,最大程度的控制事态发展,项目环评、村镇搬迁、开工许可、道路通行权等风险问题迎刃而解。项目团队克服现场海拔高、气候多变、劳动力短缺等诸多不利条件,采用高标准的施工质量规范体系及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在项目快速推进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抵御了外来的政治、经济等不确定性风险。

前述负责人表示,秘鲁矿业项目团队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采矿场和选矿厂,刷新了世界高海拔铜矿建设的多项纪录……2014年项目被评为APEC可持续性开发最佳案例,2015年6月项目成功转入商业化运营。

在南美秘鲁项目取得成功后,中铝集团于2018年6月在“铝土矿王国”几内亚再落子。

铝土矿是铝产业链上的主要原料。中国作为全球金属铝生产大国,对铝土矿的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

中铝几内亚博法铝土矿项目储量24.1亿吨,保有可开发资源量约17.5亿吨,可持续开采长达60年。

要在当地扎根,首先得适应当地特有的气候条件。几内亚雨季和旱季分明,每年雨季长达近5个月,日最高降水量达800毫升。按照工程进度,博法项目85%的土建工程均需在雨季进行,给施工带来了严峻挑战。

中铝前述海外项目负责人表示,中铝几内亚在深入调查研究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无雨拼命干”的工作模式,指导各分项工程施工方因地制宜,采取搭建防雨棚、修建排水渠、开挖蓄水池、配备各种防雨工具等措施,全力应对雨季施工挑战,从而保证了雨季施工进度的正常进行。

中铝几内亚博法项目于2018年10月开工建设,2020年4月6日该项目重载联调一次成功,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几政府原计划的三年建设任务,并于当年超额完成供矿任务;2021年和2022年,该项目在新冠疫情肆虐和其他外部形势严峻的不利环境下,超额完成了供矿1200万吨和1500万吨的生产任务,为稳定国内铝土矿价格起到了压舱石作用。

中铝几内亚博法矿山团队不断优化采矿工艺,使采矿机每日有效作业时间由最初的14小时提升至20小时以上,并进一步减少了大块矿石产出率;皮带运维团队先后进行了矿石粒度控制等20余项重大技术改造,较好解决了矿石强烈冲击,雨季堵塞、抛撒,以及旱季尘土飞扬等问题,建立了适应雨季和旱季两种极端天气的稳定生产系统;港口团队不断摸索改进靠驳、装船、倒驳工艺,提高修旧利废工作力度,装船效率提高16%以上;商务团队拓展了加纳、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供应商,建立了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直采与委托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海陆空三位一体采购体系,使综合采购价格下降20%以上,为全面实现达产达标达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采矿机是博法项目的核心设备。中铝几内亚矿山团队和商务团队根据采矿机刀头消耗快、价格高的特点,经过广泛调研,选择了一家国内具有良好合作关系的知名制造企业,联合开发采矿机刀头。经双方多次试验和改进,新开发的刀头不但性能超过原厂刀头,而且价格不足原价格的1/2,年可节省约生产成本600万元人民币。

博法项目采出的矿石采用陆路运输、内河运输和远洋运输相结合的方式运至国内,其中,矿山采场至码头堆场之间陆路运输距离约30公里。本着保护环境和促进当地技术革新的原则,中铝几内亚最终采用了投资相对较大、建设工期长,但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对社区居民影响小的皮带运输方式,可有效减少粉尘及噪音污染90%以上。同时,为减少皮带运输系统对红树林的破坏和周边居民的影响,又增加投资将直线皮带运输方案调整为曲线方案,最大程度降低了对环境和居民的影响。目前,长距离的越野式皮带运输系统形成了当地一处亮眼的工业景观工程,成为博法省著名的地标性名片。

博法项目由采场、成品矿堆场、23公里带式输送系统、检修道路、过河廊道、码头堆场、重油发电站及输变电系统等组成,集铝土矿开采、可控上料、自动除铁、自动转运、自动分料、可控装船及故障诊断和远程维护功能于一体,智能化和自动化系统已成为全球铝土矿领域最高水平。

在项目调试阶段,中铝几内亚又针对皮带线路长、调校速度慢的特点,组织大量技术人员设计并制作了独创的“特制直角卡尺”这一专用调校工具,并采用导师带徒的方式分批分期对全体几方员工进行指导和讲解,使其熟练掌握皮带运行原理和维护常识,以及故障的判断和排除等技能,不但创造了“世界长距离皮带调试时间最短纪录”,并且在后续工作中,先后对皮带系统进行了下料口改造、设备润滑改造等20余项重大技术改造,有效解决了矿石冲击,雨季堵塞、抛撒、停机润滑,以及旱季尘土飞扬等问题,建立了适应各种极端气候的全天候生产系统,不但保证了矿石的运输,而且极大提高了当地员工的技术水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据统计,中铝几内亚先后组织技术人员义务开展钢筋工、瓦工、矿卡司机、皮卡车司机、皮带运输、设备维修、安全管理等各类培训近百期,累计培训4500余人次,缓解了当地人员工作技能基础薄弱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居民就业和经济收入水平。

前述负责人表示,作为走出国门的央企代表,中铝几内亚在建设和生产组织过程中,始终秉承“建设一个项目、促进一方发展”的发展理念,严格按照《矿业协议》和几内亚法律法规开展工作,力所能及支持地方发展,千方百计改善当地民生,积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中铝几内亚按照与几政府签订的《矿业协议》和几内亚法律法规开展工作,累计向几政府缴纳各种税费1.5亿美元,向当地社区缴纳发展基金、面积税、补偿款数千万美元,并为当地社区修路、打井、建设足球场、重建学校、清真寺,以及捐赠各类慰问品等。为缓解博法省供电紧张的情况,中铝几内亚为省政府捐赠了大功率发电机,先后数十次出动装载机、铲车、卡车等设备,帮助博法省义务修建市政道路、清理垃圾、维修清真寺和学校等,有效提升了城市形象。在疫情期间和重大节假日期间为政府和社区捐赠了大量口罩、洗手液,以及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帮助地方筑起了疫情防控的坚强防线,进一步改善了当地民生福祉。在重油电站增加建设了收尘和净化设施,维护了地区生态平衡;先后为矿区周边的福贡村、岩贝兰村义务打井,解决村民吃水难问题。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中铝几内亚十分关心当地员工和社区的发展。目前,该公司几内亚籍员工占全员总数的75%,其中当地社区员工占95%,极大提高了当地居民就业率。在全员培训、重点培养的基础上,该公司积极选拔更多的优秀几方员工担任重要管理岗位,先后聘用27名几方员工担任各类管理人员。为了进一步提升员工福利待遇,中铝几内亚于2020年出台了几方员工和家属报销医疗制度,2022年起每月为几方员工发放生活物资、每季度发放食品粮油等。

2022年12月,在几内亚卓越促进会和地矿部共同组织的西非最佳企业TOP50强评选活动中,中铝几内亚以出色的履行社会责任成绩荣获第13届西非“最佳社会责任矿企”奖。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通告——2024年第39期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通告——2024年第39期

近期,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食品安全监督抽检933批次样品,检出10批次样品不合格。产品抽检结果可查询https://amr.yn.gov.cn/。

对抽检发现的不合格产品,企业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已依法开展核查处置。

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4年10月15日

监督抽检不合格样品信息序号标称生产企业名称标称生产企业地址被抽样单位名称被抽样单位地址食品名称规格型号商标生产日期/批号不合格项目║检验结果║标准值备注1//绥江县康师小吃店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中城镇云建路5号1-4铺馒头散装称重/加工日期:2024/5/27糖精钠(以糖精计)║0.0436g/kg║不得使用,甜蜜素(以环己基氨基磺酸计)║0.0310g/kg║不得使用/2//元江银秀水果摊云南省玉溪市元江县红河街道兴元社区新农贸市场一楼香蕉散装称重/购进日期:2024/4/7噻虫胺║0.024mg/kg║≤0.02mg/kg/3//盘龙区鹿岳鲜食品经营部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东华街道办事处东华新迎农贸市场F-4泡红椒散装称重/2024/5/13二氧化硫残留量║0.205g/kg║≤0.1g/kg/4//云南匡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弥阳街道城东社区拖白路佛城商都二期3栋3110号米线散装/购进日期:2024/4/12蛋白质(以干基计)║2.82g/100g║≥6.0g/100g/5//华坪县覃记水产品店丽江市华坪县中心镇华兴社区居委会水岸良园小区B—119、B—120泥鳅散装/购进日期:2024/4/17恩诺沙星║1122μg/kg║≤100μg/kg/6西双版纳邹姐食品有限公司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景洪工业园区曼栋老18号2栋大理市万果绘水果店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经济开发区天井村综合楼一层3-7号芒果干380克/袋邹姐(图文)2024/4/12柠檬黄║0.141g/kg║不得使用/7怒江福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上帕镇沪滇协作产业园区怒江福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上帕镇腊务村委会拉甲木底沪滇协作产业园区内天然草果气泡风味饮料330ml/瓶/2024/4/17菌落总数║n1=8.5×10?,n2=1.2×10?,n3=5.8×10?,n4=4.1×10?,n5=4.6×10?,c=0CFU/mL║n=5,c=2,m=102,M=10?CFU/mL/8//瑞丽市杨兵早点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综合农贸市场农早点摊位9号油条(自制)散装称重/加工日期:2024/5/30铝的残留量(干样品,以Al计)║197mg/kg║≤100mg/kg/9砚山县维摩乡刘庆明酒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维摩乡新街组281号砚山县维摩乡刘庆明酒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维摩乡新街组281号糯玉米酒//2023/9/18甜蜜素(以环己基氨基磺酸计)║0.00226g/kg║不得使用/10//福贡县果大姐水果店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上帕镇崂休沂玛小区5号附1号一楼商铺橘子散装称重/购进日期:2024/4/24水胺硫磷║0.38mg/kg║≤0.02mg/kg/

附件1:监督抽检合格样品信息.xlsx

附件2:监督抽检不合格样品信息.xls

附件3:部分不合格项目小知识.docx

决战云岭山水间——云南“战贫”影像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集结力量,聚合资源,向“贫困堡垒”发起总攻。历经多年鏖战,云南省基本完成了“两不愁三保障”硬任务,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新华网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一个个云岭大地“战贫”的瞬间,2020年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一起通过影像回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图为航拍视角下的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孔当村,宽敞的街道、整洁的民居,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与世隔绝的“贫困孤岛”(2019年11月8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摄 念新洪/文)

脱贫攻坚战中,云南省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2015年以来,已累计选派近5万名驻村第一书记、19.47万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大田村“F4”,就是这支队伍中的年轻力量。文山州广南县是全省9个尚未脱贫摘帽的县(市)之一,而大田村又是广南县一块难啃的“硬骨头”。2019年3月,国家税务总局文山州税务局的4个80后小伙来到大田村,担当起驻村扶贫任务。一年多来,4个年轻人从一开始被质疑“毛头小子来走个过场”,到获得了村民们普遍的信任和认可,在扶贫一线书写了别样的青春华章。图为大田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左起分别为谭敏、王俊伟、赵丹、郑明富。(2020年7月21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曲靖市富源县戛拉村驻村第一书记计永波,是一名军转青年,他总是一身迷彩服,胸前别着党徽,身背水壶、挎包,进出农家院落、奔走田间地头。图为计永波在帮助贫困群众做农活(2019年7月18日摄)。(新华网 罗春明 摄)

怒江州福贡县子里甲乡亚谷村,是国家税务总局怒江州税务局对口帮扶的贫困村。怒江州税务局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带领当地村民种植仿野生天麻,经过无数次艰难的探索,终于将天麻种植培育成亚谷村第一个开花结果的扶贫产业。图为怒江州税务局驻村工作队在天麻种植基地查看天麻长势(2020年5月16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董文渊是西南林业大学筇竹研究院院长,他把20多年来的筇竹研究成果无偿传授给昭通市大关县群众,目前大关县筇竹种植总面积达35.55万亩,带动15.9万余人增收,其中3.66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图为董文渊团队在大关县筇竹种植基地做研究(2018年9月12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对口帮扶普洱市和临沧市的拉祜族、佤族两个“直过民族”,2016年至2019年,累计投入20亿元,实施了基础设施、教育、产业等扶贫项目。图为华能集团实施的“直过民族”示范村建设项目——普洱市澜沧县马鞍山村民小组新貌,无人机视角下,犹如一匹奔腾的骏马(2020年6月13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2020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截至4月,全省共有150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挪穷窝”“斩穷根”,创造了历史奇迹。怒江州福贡县阿地马底“搬迁记”,就是易地扶贫搬迁中的一个缩影。“阿地马底”为傈僳语,意为“没有一块平地的地方”,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2018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全组62户人家一起下山,搬进了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过上了全新的生活。拼版照片:上图为阿地马底村民余友邓一家在旧房前合影,下图为余友邓与妻子在搬迁点内合影(2020年5月13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李德东的老家在昭通市鲁甸县新乐村,那里山高坡陡,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发展困难重重。2019年底,李德东一家搬入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并承包大棚发展香菇种植,初步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图为李德东正在采摘香菇(摄于2020年1月14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在曲靖市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木城社区,搬迁群众“楼上住人楼下打工”,在家门口实现脱贫增收。图为木城社区居民在扶贫车间分拣豌豆尖(摄于2020年1月15日)。(新华网 赵普凡 摄)

培育和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声势浩荡的脱贫攻坚战中,楚雄州大力发展彝绣,推进民族服装服饰产业化、国际化,彝绣产值从2013年的0.3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近2亿元,成为壮大脱贫产业的重要力量。图为楚雄州永仁县的一名绣娘正在刺绣(2019年2月20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献九当村的方新明家,在独龙江两岸的密林中种植了100多亩草果,每年少说也有四五万元的收入。近年来,独龙江乡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大力发展以草果为主的林下种植产业,带动独龙族群众脱贫增收,闯出了一条生态脱贫之路。图为方新明正在采收草果(2019年11月6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丽江市玉龙县黎明乡大山深处,“藏着”一个叫美乐的村子,这里山川秀丽、风光怡人,但却因为交通不便、缺乏产业支撑等,一度成为全县最贫困的村子之一,“美而不乐”。2009年,美乐村开始大规模种植核桃,并逐步培育起了林下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2019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25万元,贫困发生率降至0.15%,成了名副其实的“美乐村”。图为美乐村村民李胜林在将核桃去壳(2020年4月24日摄)。(新华网 李宁 摄)

玉龙雪山北麓、金沙江干热河谷,有一个种满油橄榄的坝子——大具乡。经过10多年的发展,作为“舶来品”的油橄榄在这里落地生根,种植面积已达1.1万亩,成为当地重要的生态脱贫产业,绿了荒地,也富了村民。图为几位村民前往油橄榄基地干活(2020年4月26日摄)。(新华网 李宁 摄)

曲靖市富源县90后小伙肖锐,家里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常年在外打工的他,于2016年返回家乡,进入富源工业园区务工,现在是一名领班,每月有5000多块的工资,还能陪伴家人。富源工业园区重点发展冶金(绿色水电铝为重点)、先进装备制造和化工产业,带动了一大批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图为肖锐在车间工作(2020年3月27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是云南的宝贵财富和突出优势,也是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曾经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当地群众长期以来靠毁林开荒艰难度日。近年来,当地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让贫困人口就地转为护林员或生态保护人员,不仅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还让贫困人口实现就地就业、脱贫增收。图为航拍视角下,一名护林员正在通过独龙江上的独木桥(2019年11月7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近年来,迪庆州建立健全社区生态补偿机制,妥善处理普达措国家公园建设与社区发展的关系,每年从旅游产业收入中拿出专项资金补偿周边社区,有效带动了群众脱贫增收。图为航拍普达措国家公园(2020年8月27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扶贫先扶智”,发展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法。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独龙族整族帮扶启动以来,有序构建了从学前到初中的教育体系。如今,全乡6个村委会教学点实现全覆盖,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图为独龙江中心学校的学生在做课间操(2019年11月9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张桂梅是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她没有家庭、无车无房、一身病痛,却用大爱与担当,一次次地创造“奇迹”——2008年,她排除万难,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创建起一所专供贫困家庭女孩就读的免费高中;12年来,她呕心沥血,帮助1800多名山村女孩圆了大学梦。图为张桂梅拿着小喇叭督促学生们上课(2019年10月16日摄)。(新华网 李宁 摄)

农加贵是落松地小学的一名老师,也是这里唯一的一名老师。坐落在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大山深处的落松地村,曾经是人们避而远之的“麻风村”,自1986年独闯“大山禁区”以来,农加贵一师一校坚守了34年,将110名学生送出了大山。图为农加贵正在给落松地小学的7名学生上课(2020年7月24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两不愁三保障”,其中一个“保障”就是基本医疗,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云南省累计减少因病致贫22.51万户、89.08万人;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实现应保尽保。在全省参与健康扶贫的基层医务工作者中,“单腿村医”李红奎是特殊而又平凡的一员。李红奎是大理州弥渡县青丰村的一名家庭签约医生,虽然右腿残疾,但他常年坚持走村串户,为300多名高血压、糖尿病、重度精神障碍等慢病大病患者提供服务,作为参与健康扶贫的一份子,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患者服务好,不要让他们因病致贫(2020年9月2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扶贫先扶志”,在脱贫攻坚战中,云岭大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战贫斗士”“致富能人”,他们拒绝“等靠要”,带领乡亲们一起,闯出一条脱贫致富路。曲靖市富源县富村镇的“90后”农家姑娘侯佑林,就是其中一个。侯佑林曾经在昆明、义乌等地务工,2015年返乡创业,主营刺绣和手工艺品代加工,目前共开设有21个扶贫车间,带领当地3000多名留守妇女家门口就业,每月增收一百多万元。图为侯佑林(左二)在指导村民制作手工艺品(2020年3月25日摄)。(新华网 赵普凡 摄)

2018年,从昆明返回家乡丽江华坪创业的高玉楼、王娇尝试拍摄短视频,并以“乡野丽江 娇子”的用户名在各平台发布,通过两年多的用心经营,成了拥有上百万粉丝的“网红”。两人还通过“短视频+直播”的方式销售农特产品,曾创造过单条视频带来9万元销售额的纪录,不仅发展起了自己的小事业,还带动了周边几十户农民脱贫增收(2019年10月17日摄)。(新华网 李宁 摄)

大理州弥渡县栗子园村村民毕怀忠,虽然肢体残疾,但不服输的他艰苦创业多年,硬生生用一条腿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现经营着一个集养殖和种植为一体的农庄,土鸡养殖规模近3000只,果园面积30多亩。毕怀中还成立合作社,带动周边村民发展种植和养殖业,实现脱贫致富。毕怀忠先后被表彰为“云南省光荣脱贫户”“大理州光荣脱贫户”。他说:“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要小康,治不了穷、拔不了根,人穷但不能志短,自力更生方能脱贫致富!”图为毕怀中在喂鸡(2020年9月3日摄)。(新华网 罗春明 摄)

隔音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品牌

隔音门窗

隔热门窗

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福特短轴低顶新全顺,2021年6月份上牌,选配铝合金轮毂 下一篇: 禹城32个民生项目总投资62亿 百姓增幸福城市提颜值

相关资讯